2020年医药流通十大趋势

发布时间:2020-05-18 来源:药智网 阅读:16018

国药控股:2019年营业收入高达4252.73亿元,同比增长23.44%;净利润62.53亿元,同比增长7.14%;医药分销业务收入达3373.17亿元,同比增长20.02%,占总收入近80%。

四月份这份统计数据在朋友圈刷屏,就此想针对药流通领域写一篇文章,交流、探讨、探索国内医药流通企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他山之石:美国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医药流通行业的规模化、集中化、多元化、利润率等方面,美国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更具有学习和参照的意义。


表1:1990年/2000年美国前三大医药流通企业市场比重(%)


(信息来源:见文末1风云药谈再整理)


表2:2016年美国前三大医药流通企业市场比重(%)

(信息来源:公司公告、Wind、太平洋证券研究院风云药谈再整理)

主要特点:

1、高度集中:至2016年,美国医药批发企业仅剩40余家,前三家企业的市占率达到96%,MCK,ABC,CAH主导的医药流通行业市场竞争格局显现。

2、低毛利/纯利:医药流通行业整体毛利率从2000年的6.21%继续下降到2016年的4.72%,前三大医药流通企业的净利率仅1%左右。

3、寻求多元发展和并购之路:

MCK——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信息服:加大对药品分销、供应链管理与医疗信息服务业务的投入,力争通过完善的供应链系统实现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信息服务。

CAH——延伸至药械生产、配套服务领域:收购药品&医疗器械分销商丰富品种;收购分销系统服务商提供支持,深耕物流领域以及收购产业上下游,打造成一个完善的集约化物流配送平台。

ABC——聚焦上下游服务产业:通过原两大行业龙头AmerisourceHealth和BergenBrunswig,将业务延伸至医疗费用管理、血制品服务、医保报销服务等领域。

(以上信息:公司公告、Wind、太平洋证券研究院风云药谈再整理)

高速发展:国内医药流通

医药商业处于医药产业的中游,在整个产业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包括药品和医疗器械产品的批发与零售。流通公司早期收入结构相对简单,在“营改增+两票制”之前配送、“票据处理”、分销是主要利润来源,而之后行业政策和上下游产业机遇变化使“渠道为王”的市场模式受到挑战,盈利能力逐步下降,根本出路在于增值业务布局,进而变成了“1+N”的业务体系格局,配送为1,N为其他方面业务的拓展与加强。

国内药械主要在医疗机构销售,价格虚高、购销腐败等问题突出导致流通环节“污名化”,从而屡屡成为医改发力的重要着力点,“94号文”、“两票制”、“营改增”甚至是“带量采购”等无一不是围绕着流通环节展开。

医药流通企业要实现高速发展及龙头效应,除了要加强网络搭建、成本控制外,还应加强上下游布局,提供更多的高毛利增值服务,提升客户粘性和议价能力,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从美国前三龙头的延伸布局方向看,多为精细化供应链系统、医疗信息化、药械生产、配套服务等领域。

2019年国家医保局成立,新成立的医保局按照职责定位全权负责药品的市场流通及最终销售价格(医保支付价/标准),掌握着药械产品的定价权(最低价联动)、招标采购权(国采+省带量采)和支付权等。

在我国宏观经济结构调整,“人口拐点”凸显,国内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进入新一轮的调整期的大环境下,处于医药产业链中间环节的商业,同样面临着新挑战。医药流通行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行业市场集中度加速

表3:2012--2017年国内医药流通企业销售规模与数量明细

(信息来源:公司公告、Wind、太平洋证券研究院风云药谈再整理)


表4:2018年国内医药流通企业销售规模TOP10

(信息来源:华经情报网风云药谈再整理)

据商务部统计,国药、华润、上药、九州通四家全国性医药流通企业合计销售占比从2013年到2017年分别是27.96%、29.17%、31.58%、32.01%和32.14%;百强商业流通企业已达到70.7%的销售占比。

表5:2011--2017年国内医药流通企业TOP100同期全国占比

(信息来源:观研天下(YZ)风云药谈再整理)


到2019年年底,全国各地两票制基本落地,乡镇卫生院级别以上医疗单位药品渠道的整合暂时告一段落,全面执行“两票制”。

表6:2020年Q1医药销售金额同比(单位:亿元,%)

(信息来源:IQVIA风云药谈再整理)


疫情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医药制造业企业的亏损数量增加,亏损医药制造业企业的数量比重也增加到31%。2019年医药企业数量相比前两年有所下降,亏损企业数量和比例呈现年度周期性,但由于2018年带量采购、辅助用药目录等政策相继实施,导致亏损企业数量和比例的平均值在抬升。

在疫情没有全面结束,医院主要精力放在“防疫”+“救治”,“疫情”期间的畅销产品,口罩、防护服、护目镜、呼吸机、额温枪等的销售并不是全部通过医药商业物流配送,2020年Q1整体的医院回款滞后,导致商业现金流减少,有些小型企业难以为继,必将加速医药流通企业集中度。。

“国采”:从上海“第一批4+7扩围”、第二批国采出台的配套政策和现实情况,一方面一个企业的产品只允许在本地区委托一家商业公司的要求反而强化了大型商业公司的渠道优势。另一方面,大企业在政策优化和“配合开发”上具有天然优势,使省份TOP5以后的商业很难拿到份额,从而使大型商业的“开户能力、数量、广度、深度”都全方位的加强。

已经传闻2020年7月份第三批“国采”启动,并且,此次“国采”目录很有可能扩容,届时对医药流通企业的加速整合又提供了有利条件。

耗材带量采:如果说2019年“药品带量采”拔得头筹,那么2020年耗材“带量采”+“两票制”必将快速扩散、广泛执行。

“带量采”使同样的工作量收益至少减半(国采降幅50%+),日益上升的人力成本,更是对大型流通企业完善网络布局提供了契机。此前,前CFDA安全监管司司长李国庆曾指出:“我国1.3万家批发企业退出1万家,剩下3000家可能是比较理想的状况”。

二、增速开始两极分化

“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我国药品流通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高达20.5%和15.2%。但是随着行业规模扩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行业增速逐年走低。

表7:2006--2018年医药流通企业规模及增长情况(单位:亿元,%)

(信息来源:观研天下(YZ)风云药谈再整理)


第一,经济周期+“疫情影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GDP增速仅有6.6%,2019年GDP增速为6.1%,而2020年Q1GDP增速为-6.8%。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处于新一轮下行周期,宏观经济下行势必拖累各个行业,医药流通市场亦不例外。

第二,2020年4月29日,发布的《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医保的全方位动态调整做出充分说明,有一句话值得大家关注“凡进必谈”,而谈判等导致药价下降,进而导致流通市场增速放缓。

这个文件同时也对医保支付标准提出了一些设想,相信在未来几年就能“水落石出”,政策的明朗性渐开迷雾。

纵观全球的医药行业,医疗健康产品刚性需求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只是增速变低了而已,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在这些变化中一部分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增速加快,而大部分小型医药商业流通企业加速淘汰。

三、“带量采”加速地方企业整合

“国采”本身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医药企业、流通企业、行业结构的巨大颠覆性促进政策,而在“国采”的基础上进行的“省带量采”势必会加剧地方医药流通商业的整合。

表8:截止到2020年5月17日“省级带量采”全部分布情况

(信息来源:公共资料风云药谈独家整理)


地方招标采购经历了无模式无架构、探索阶段、2009年开始的“”双信封、2015年开始的“”双信封+分类采购等诸多阶段,发展到目前的以“带量采”为主,其他挂网、准入模式为辅的准入模式。

意义可参照“国采”,为什么“国采”产品在很多年的“省份招标”中标价较高,而进入国采价格“断崖式下降”,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带量”。

在“以药养医”和“带金销售”的敏感话题下,不带量的低价中标无疑是“孔融让梨”的举动,而真的“带量采”来临,让喊了多年“带量采”这个“狼来了”的话题终于落地。

从河北的一分二厘三的中标价,到湖南抗生素的50%以上降幅,安徽的“以往开票价”为投标限价,武汉的“纷纷绕绕”的“带量采”没有哪里的价格课题独善其身,都是泥沙俱下“拦腰斩断”。

“带量采”的格局下与“国采”有异曲同工之妙,大的商业流通企业可以在负责配送的同时,协助企业进行“二次开发”,尤其是一些“普药产品”。

这一系列的动作完成,无不加速地方龙头的整合作用,地方的整合作用加速,就势必会导致整个医药流通企业的加速整合。

四、电商/互联网医院继续在探索中前进

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疫情期间“网上问诊咨询”、“互联网医院”、医保对接,信息发布都在改变着医疗行业传统的一些方式,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比一次性“强制型改变”改变更可怕。

表9:疫情期间信息获取主要渠道示意图

(信息来源:益普索健康通)


医药电商:截止2018年底,目前医药电商A证企业54家,B证245家,C证692家。

2018年2月,CFDA发布《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表明可以有条件地放开第三方平台向个人消费者售药,但明确禁止网上展示、销售处方药。

2018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文件提出:“对线上开具的常见病、慢性病处方,经药师审核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可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配送。探索医疗卫生机构处方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促进药品网络销售和医疗物流配送等规范发展”。

类似于“药师帮”,“直播带货”等也纷纷加入战团,二级市场尤为明显。从2019年6月到2020年5月,A股市场医药电商板块涨幅超30%,足以说明问题。

表10:2019年6月--2020年5月A股医药电商走势

(信息来源:同花顺)


表11:2019年未来医疗互联网大会医疗百强TOP10

(信息来源:公共网络)


互联网医院:京东互联网医院宿迁分院,在2019年1月16日正式上线,伴随着宿迁医保体系与京东实现系统性打通,医药电商平台线上医保支付第一人于当天诞生。一直以来,处方来源和支付系统衔接被认为是医药电商最大的两个关键点,此举对医药电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接下来,我们从3个方面分析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情况和前景,包括医院端、互联网医疗服务商、用户群体。

1、医院端:疫情成为医院服务线上化的催化剂,长期有望持续加速疫情防控工作促进了医院线上咨询服务的普及,是医院线上化进程的重要推手。长期来看,医院端的互联网化有望迎来持续加速过程。

医院互联网化可大大提升服务效率和体验。医疗全流程往往包括“挂号-缴费-候诊-初诊-检查缴费-检查检验-取报告-诊断-药品/治疗缴费-取药/治疗-医患互动”的复杂环节。在传统模式下,患者往往需要多次往返医院、耗费数周的时间才能完成初诊、检查、确诊到治疗的全流程,而即便一次就诊就可以完成所有流程的普通病人,也难免遭遇“候诊2小时、看病5分钟”的低效率以及“检查缴费、药品/治疗缴费、取药”等多次排队带来的痛苦,另外,慢病患者的续方也需要患者定期去医院完成,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

通过互联网手段的引入,医疗全流程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协作的模式,在不改变医疗严肃性的前提下提升效率与患者体验,如挂号、候诊、各类缴费、取报告、诊后医患互动等不影响诊断准确性、不涉及治疗的环节都可以通过线上平台来完成,而问诊、检验、诊断、治疗等核心诊疗环节依然采取线下的方式来保证质量与安全。

从资源分配角度,医疗互联网化可提升医疗资源合理利用、增强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我国医疗资源存在较明显的分布不均:东部沿海地区资源丰富而中西部相对匮乏、优质医疗机构聚集于中心城市而基层医疗机构条件较差、三级医院数量较少但却承担着大量的诊疗服务压力。据《2019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我国东部地区三级医院占46%,西部只占24%,中部占29%。而优质医院则集中于东部沿海、特别是北上广。

通过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支撑的分级治疗平台和远程医疗系统,可以帮助医疗机构之间形成资源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业务高效协同的合作关系,实现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服务,从而有助打破医疗资源的地域性分布限制、促进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合理分工协作,提升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

2、互联网厂商:成为线上医疗服务的重要参与方,未来布局有望加大加深

疫情防控过程中,新兴互联网医疗服务商,包括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微医、心医国际、丁香园、春雨医生等,陆续开通在线义诊服务。

互联网医疗服务商可分为两大类:

1)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具有用户规模和流量优势,通过自有平台+投资并购切入互联网医疗市场。在疫情发生时,互联网巨头凭借较强的运营能力,可以实现服务快速上线和铺开;

2)专注于互联网医疗信息服务的企业,包括微医、平安好医生、丁香园、春雨医生等,在长期专注互联网医疗服务过程中积累了医生和患者的用户基础和品牌信任度,在疫情中能够调度线上医生资源,发挥专业优势,服务于疫情防控大局。疫情防控工作促进了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迅速推广,相关数据流量爆发也有望提高互联网巨头对医疗服务领域的重视程度。长期来看,互联网厂商在医疗领域的布局有望加大加深。

3、患者端:疫情提高了用户对于线上医疗的接受度,但普及率仍然较低,未来提升空间较大

疫情防控加速了居民对于线上医疗服务的接受程度。在医院和互联网厂商加速上线在线问诊服务的同时,已经可以看到,用户的线上咨询量呈现爆发趋势。在疫情发展中,线下发热门诊人数爆满、部分其他科室门诊延缓开诊、疫区小区街道实行出入限制措施,以及为避免交叉感染,患者对于线上咨询服务和使用意识得到空前加强。

以上海市为例,自1月29日起,上海36家市级医院陆续启动“上海市发热咨询平台”。截至2月5日17点,36家市级医院在线咨询的单日访问量57000余人次,单日咨询量3600余人次,累计访问量66万余人次,累计咨询量3万余人次。

长期来看,互联网医疗的用户普及率仍然较低,未来有望持续增长。据Mob数据,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我国互联网医疗用户从2800万人增长到4500万人,同比增长59.9%。其中挂号问诊的用户最多达到2700万人,占比超过60%。相比全国14亿的人口基数,互联网医疗用户普及率仍然较低,只有不到4%的水平。综合来看,疫情之后,国内居民对于互联网医疗服务形式的认可度和使用程度将迎来持续上升期。

综合以上电商和互联网医院的量大重点,可以看出医药电商布局、互联网医院布局已经成为大型医药商业物流公司重点布局领域,

对网上药店予以放行,鼓励“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的新型配送方式,各地试点电子处方和处方外流,虽然我国医药电商行业政策或有反复,但大方向是比较确定的:电商和互联网+是医药流通行业发展的机会所在。

未来的医药电子商务不仅应包括医药流通环节各企业间的网上交易,同时还应包括零售药、医药流通企业对消费者的网上零售,所以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在配送方面有着“独特的天然优势”,结合5G、新的信息技术、IA人工智能等互联网发展的风口,电商和互联网医院必将成为大型医药商业物流公司发展的一大领域和方向。

(信息来源:见文末引用2风云药谈再整理)

四、商业公司资金压力分化

现金流是任何行业、公司永恒的主体与话题,而资金融通功能是商业公司的重要功能之一,资金垫付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扩大销售额,但是国内医疗机构的超长回款周期一直是国内医药商业企业资金周转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此举对商业公司造成了巨大的资金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表12:2000--2016年美国医药流通企业毛利率明细


1、融资渠道窄,资金周转困难。医药流通企业资金来源有限,除自有资金外,还需要通过向外借款解决。然而,由于医药流通企业大多是轻资产性企业,大多数银行等金融机构办理贷款业务时需要一定的抵押物或者关联方担保,而医药流通企业能够进行抵押的资产不多或者关联方担保金额有限,导致在进行融资时出现困难。

“疫情”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融资举措,其中大企业拿到的份额会更大,从短期来看缓解了部分医药流通企业的融资难题。

2、采购不合理,存货占压资金量大。为了取得最大的采购优惠,医药流通企业有时会采用集中采购,选取较大的采购量,导致企业库存较多,资金占压严重,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

3、应收账款多,资金回收难。在产业链条中处于终端的医疗机构处于强势地位,医药流通企业在业务发展中话语权较弱,导致应收账款很多,而且资金回收较为困难。回款难制约了医药流通企业的良性运营,部分企业因此正常运营无法保证,有的甚至倒闭。

4、费用管理失控,费用支出大。部分医药流通企业费用管理缺乏预算,费用开支随意性较大,没有进行费用支出与收入配比,费用投入不一定有可观的收益回报,表现上看企业的营业收入增加了,而企业实际的收益没有相应增加。

5、缺乏强有力的资金管理系统,资金运营效率低。大部分的医药流通企业资金管理都比较粗放,没有资金管理系统对企业的资金进行精细化管理,资金使用效率低。

6、缺乏有效的资源分配工具,资金投放不合理。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如何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合适的业务中就显得格外重要。

7、各区域频繁的带量采购、GPO、动态调价等降价举措都在进一步压缩产业链上的价格空间。在供应链上处于强势地位的医疗机构因药品和耗材零差价,降低检查费等改革降低了收入,经济下行甚至部分地区财政困难导致补贴不到位不及时、医院基建等资金缺口导致预算平衡压力加大,占用商业公司的货款仍然是平衡资金流的重要举措之一。例如2018年湖北省医药行业协会调研了8家有代表性医药商业企业,结果表明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回款账期最长达960天,是国家要求30天付款的32倍,商业公司回款压力可见一斑。

8、流通企业之间的竞争一直处于白热化的地步,工业企业在品种的区域配送授权上,不仅考验流通企业的终端网络覆盖能力,在“4+7带量采购”导致药价断崖式下降的情况下,必然对资金与回款能力做出硬性要求。加之受宏观经济和贸易战等大环境的拖累导致资本市场不景气,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和风险偏好必然导致融资成本上升。

在更高层面上,虽然李总理在2018年11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要求抓紧开展专项清欠行动,切实解决政府部门和国有大企业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医疗机构拖欠商业公司货款是重灾区之一,预计这种局面在短期内依然无法改变。

(信息来源:见文末引用3风云药谈再整理)

五、质量精益管理和信息技术智能化

“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一直是食品药品行业的监管准则。在“疫情”期间国外从非官方渠道购买的检测试剂、呼吸机等都发现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从而使国家下达了一切“疫情”物资的出口毕竟经官方批准,可见一斑。

而最有效的监管手段除了规章制度就是信息化建设。医药物流市场保持快速发展态势,验证了医药市场空间的巨大,也体现出医药作为朝阳产业的特点,而目前市场上医药物流鱼龙混杂,市场、品牌等都尚未完善完毕。随着各项政策的实施,各龙头企业也已陆续开展物流精益化管理,以期达到降本增效、提高自身竞争力的目的。打造精细化运营的医药物流配送体系,是各企业持续发展的必要工作。

2018年年末,国家药监局发布了《关于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药品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应当配合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和生产企业。实现多码并存、来处可查、去处可追、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的建立,并结合无人车、无人仓等先进技术,打造建立标准化、规范化、技术化的智慧医药物流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信息来源:见文末引用4风云药谈再整理)

六、风险管控加强金税三期加码

2019年江西、重庆、贵州、武汉等地的合规“暴雷”,涉及企业之多,范围之广在业内也引起了不小的影响,而商业公司作为医药企业的中端,末端,在完成配送职能的同时,很多商业还兼顾了开拓、分销、促销、调拨、折让等职能。

而在开拓、分销、促销、调拨、折让等行为下,很多人为因素导致的“合规风险”常有报道,尤其是龙头企业近几年加速收购,而收购来的企业管理水平、赢利水平又参差不齐,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合规问题”,这为医药流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风险。

金税工程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电子政务工程,是国家电子政务“十二金”工程之一,是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工程的总称。2013年,金税三期开始试点,经过在广东等6个省(市)级国地税局试点后,于2016年完成全部推广。金税三期网络可实时开具电子发票,并且全国联网;逐步实现发票无纸化,向电子发票过渡,最大限度地压缩假发票的制售空间。

2018年,国地税合并,全国省市县乡近2.3万个新税务局(分局、所)逐级统一顺利挂牌。春节后,金税三期系统全面升级,从3月1日起上线金税三期(并库版),实现原国税、地税两套金税三期系统并库。金税三期系统更新后,监管机构可根据企业收入、成本、利润、库存、资产资本、国地税数据、往期税收数据等来判定出企业应纳税额的异常,从而做到重点核查。如企业当期新增应收账款大于收入80%、应收账款长期为负数;当期新增应付账款大于收入80%;预收账款减少但未记入收入、预收账款占销售收入20%以上;当期新增其他应收款大于销售收入80%,系统可能判定贵司数据异常,而受到监管部门的重点关注。税务部门这种大数据、网络化的监管模式对企业的票据合规能力提出挑战。

2019年全国税务工作会议八大重点任务,其中第四、五项就是优化税收执法方式,健全税务监管体系,坚持优化完善再升级,不断巩固和扩大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成果。医药流通领域已经实施的两票制与营改增,加上金税三期的联网并库实施,必将对医药企业(不限于流通)带来十分严峻的挑战。

七、上下游布局及供应链管理

在提到供应链布局,上下游整合就不得不提到美国的医药商业物流发展过程及经验。美国前三大医药批发企业的运营效率较高,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与存货周转天数普遍较低,但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主要由于三大企业的市占率与销售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其中,ABC和CAH由于供应链与物流体系平台完善,运营效率比MCK高,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比MCK少10天左右。

医药物流依托一定的物流设备技术和管理系统,整合营销渠道的资源,通过药品供销储运环节中的验收、存储、分拣、配送等作业过程,提高订单处理能力,降低货物分拣差错,缩短库存及配送时间,减少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和效益化。作为典型的渠道商,能否为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高效、便捷、高性价比的服务是决定商业公司能够发展壮大的关键。

在新的产业隔绝发生巨变,变迁中保持强有力的竞争能力,商业企业除了自身要在网络建设、成本管理等方面横向拓展外,必须在产业链上为上游的工业企业合作伙伴与下游的终端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2018年,瑞康医药、国药控股先后与民生银行、上海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合作;上药控股旗下的“上药云健康”加速打造基于电子处方的新零售平台;九州通在最新的发布的未来三年集团战略中也提出要构建医药全产业链的“FBBC”平台体系,旨在帮助上游厂商监测药品库存、销售情况,助力药店做好客户管理、增加客户粘性,最终抓住终端消费者需求,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第三方物流平台的激烈竞争、下游客户对成本和效率以及管理提升的诉求,2020年医药供应链上创新的小趋势也将不断进步,加速推进。

八、分级诊疗加速基层市场发力

从本次“疫情”的各级别医疗机构反应可以看出,基层医疗机构受重公卫轻医疗影响,因诊疗范围、用药和设备配置限制,医疗人才缺乏,导致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疫情”期间反应速度慢,就医条件缺乏,还有就是医保按照级别支付政策严重影响和制约,导致“分级诊疗”强基层目标不能有效落实。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分类精准做好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基层函﹝2020﹞177号)要求,各地要充分发挥县域医共体推进资源下沉的协同作用。疫情防控低风险县(市、区)要抓紧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进一步增强疫情防控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疫情防控中、高风险县(市、区)要强化牵头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培训和指导工作,对防控力量薄弱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时安排支持、支援人员,充实基层防控力量,切实提高区域综合疫情防控能力。依托区域远程医疗促进优质资源向基层辐射下沉。可通过县域医共体加强对基层机构慢性病、特殊疾病用药的配备,满足居民就近用药需求。鼓励在基层疫情防控中推广行之有效的中医药防治方案,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疫情对医疗体系带来重大影响和冲击,加快区域医疗资源整合,筑牢保护人民健康的三级医疗服务网,发挥基层医疗服务网底的作用,必然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医共体/医共体,基层医疗建设必然迎来加快发展时期。

(信息来源:中国药品流通医药大事记)

而实现基层医疗建设除了资金、人才、设备、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加强,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就是要物流配送的及时性,这恰恰是大型医药商业流通公司布局基层市场,抢占集成市场份额的大好时机。

九、一票制预热、流通反腐持续升温

“国采+地区带量采”诸多文件提及鼓励医保机构、终端医院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3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文件再一次确认未来医保基金的货款结算方式:推进医保基金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同时,福建、广东、浙江、湖北、陕西、山西、北京市和天津市等省(市)政策明确鼓励或开始试点药品“一票制”。

3月24日,福建省药械联合限价阳光采购网挂网《福建省部分药品公开询价文件》(下简称《文件》),对部分新增给药途径药品以及通用名下无产品挂网的医保甲类药品目录进行公开询价。《文件》提出,询价挂网药品严格执行“两票制”,鼓励实行“一票制”。

早在2019年12月23日,安徽省医保局官网发布的《2019年安徽省省属公立医疗机构部分常用药品及第二批抗癌药集中带量采购谈判议价(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坚持“两票制”,鼓励“一票制”。

截至目前,已有多省市明确鼓励“一票制”,甚至其中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实施“一票制”。“一票制”的实施已成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影响最大的自然是流通药企。

(信息来源:公共信息赛柏蓝)

一直以来,医药购销领域,尤其是“流通环节”是腐败的重灾区。国家卫健委梁万年司长就曾指出:“药品流通链条长、流通秩序较混乱,挂靠经营、过票洗钱、买空卖空、带金销售等问题突出,医药商业贿赂时有发生”;因此力推“两票制”意在压缩流通环节。

2018年3月以后,各地负责反腐败的监察委员会成立。在卫生系统,包括上海、安徽、浙江、宁夏、黑龙江等地在内的多个省份先后出台了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收受商业贿赂、收受红包、廉洁从业的相关文件。12月6日,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在京发布了最新修订的RDPAC行业行为准则(2019年修订版),禁止任何RDPAC会员公司向医务人员提供礼品。

事实上,在此前的药品招投标中,都有企业参与商业贿赂市场进入的相关规定。这其中,2018年受商业贿赂牵制,影响最大的无疑非a股上市公司天圣制药莫属;自年初以来,因涉嫌涪陵区中心医院和南川区人民医院原党委院长腐败案,天圣制药包括董事长刘群在内4人被抓,公司股价也一路下挫,甚至跌破净资产。进入2019年,预计流通领域的反腐还将继续升温。

2019年1月7日,2019年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新的一年将继续严厉惩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树立行业清风正气。2019年月底,江苏省卫计委关于印发《江苏省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管理办法》的通知(苏卫规(药政)〔2018〕)3号文,文件规定企业一旦有商业贿赂行为被查处,不但面临相应法律法规的制裁,还面临被踢出市场的危险。

2020年4月底,一份由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关于建立药品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在业界流传。对于失信企业有诸多的处罚,上游企业发生重大“事件”,势必会对医药商业物流企业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在以后的招标准入前,医药企业法人、销售负责人、财务负责人联合签署《承诺书》。

一直以来,药品生产企业和上市许可人是药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但是,作为药品到达患者之前的必经环节,流通的环节的质量责任同样重大,随着临床生物药使用的越来越多,包括储藏和配送等流通环节在内的药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带量采购国家版文件明确提出要“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净化流通环境,改善行业生态”,为了保障带量采购任务的完成,有关部门也将强化包括购销环节在内的全流程的监管,同时,一票制在政策引导下,媒体的“推波助澜”下,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出现,从而影响医药流通企业的布局与发展。

十、处方外流有待时机

在严格“控费”,“国采+带量采”的大政策背景下,很多企业开始谋求院外市场,DTP药房也是风口的热门选择,而处方外流原来在医院完成就诊、开具处方、获得药品,现在不再限制处方自由流动,药品可以由医疗机构配发,也可由社会药店提供,进而就诊和药品分离,但就目前国内的现状,实现这一目标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表13:四个直辖市的样本医院及本文样本产品(主流规格)数据统计一览

(数据来源:艾美达风云药谈整理)


从上表可以看出来,国采产品在零售增幅较大,但是绝对值增加的并不多,都在说谋求院外、零售发展,在没有一个特别重大利好政策的引导下,由市场自主发展还有待时日。

近年来,处方外流一直是各界看好零售药店市场最为重要的原因。但是中华文化长期以来医药不分家的传统和“以药补医”的原因,处方外流的进程一直进展缓慢。201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中提出:“探索医疗机构处方信息、医保结算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9月,全国城市公立医院开始实行药品零加成,医院药房在理论上从收益部门变成了成本部门,“处方外流”成为“风口”。据不完全统计,各省、市级政府明确都先后发文表示支持处方外流,但是缺乏落地细则。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8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支持处方外流,把药品购买权交予患者”,也就是说,医院不能再对患者自行购药进行限制。在药品购销两票制、零加成以及医疗机构总费用控制、药占比控制、限抗、限制辅助用药以及要求处方点评的严格管控下,个别企业的部分开始转战药店市场。2018年4月28日,国办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探索医疗卫生机构处方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的机制。在此过程中,处方外流曾一度被看好。

“疫情”期间医院已经成为“封锁区”,而零售药店成为百姓的一个重要选择,再加上O2C的线上引导线下,给零售和院外市场导流;“疫情”期间一部分患者实现网上问诊,网上下单,下线取药,线下配送。

文章引用:

1、《美国药品批发行业的发展历程》,MarkW.Parrish,中国医药协会国际交流部,Bloomberg,太平洋证券研究院。

2、《医疗IT行业:互联网医院迎来拐点,信息化需求进一步提升》,东方证券。

3、《医药流通企业资金管理的对策》,《财会学习》2019年第16期,王少东。

4、《2019年医药流通行业的趋势和机遇》,永玲麟,2019.12.17.


关键词:医药流通

分享至

* 免责声明:本平台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是否正确,请您自行判断。
本网站销售的所有产品用于工业、科研用途,不可用于个人用途使用
友情链接: 960化工网  化学加  药智通  每日生物评论  甲酸  化学慧  华夏能源网  乐研试剂  国家标准物质中心  抗体测序  广州化学试剂厂  爱化学